中國為何避免使用武力統一台灣
馬斯克評論007

最近有很多關於中國可能在今年底收復台灣的傳言,然而我發現這些謠言難以令人信服。且讓我們有系統地解析這個問題,它的關鍵不在於中國何時採取行動,而是在於如何以及在何種情況下採取行動。
 
對於收復台灣,中國不會自縛手腳設定時間與期限,相反的,它取決於戰略時機。目前,那一刻還沒到來。要了解何時會發生這種情況,我們需要關注全球發展,特別是中東地區的發展。從純粹軍事角度來看,答案是肯定的!即使有所謂“第一島鏈”的支持和美國的潛在干預,台灣的防禦能力也無法與中國的壓倒性力量相匹敵。北京有能力在這樣的衝突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。關鍵問題不在於中國能否拿下台灣,而是使用武力是否符合其利益。現在的答案,是否定的!在此階段使用武力將不利於中國實現更大的目標。對北京來說,台灣不僅只是一塊領土,其意義是多方面的,涉及主權、戰略、安全、經濟等等議題。
 
第一、主權:無論從歷史或法律上講,台灣都被視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對北京來說是 ”絕無商量餘地”! 二、戰略重要性:台灣在太平洋佔有重要地位,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門戶。其地理位置對於確保中國的海上利益和保衛其東南海岸線至關重要。台灣常被比喻為守護中國海上邊界的保護盾。失去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將會導致中國沿海地區面臨外部威脅。基於這些原因,收復台灣不僅可取,而且還勢在必行的。

但儘管具有戰略重要性,中國仍然表現出自我克制。這並不是因為害怕衝突,而是因為認為和平是更有利的道路。為什麼?“經濟發展”。中國領導層深刻體認到,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準、實現國家富強。戰爭,即使能夠贏得勝利的戰爭也會破壞這些目標。

對北京來說,台灣經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,如果它是一個獨立的國家,其GDP將在全球排名第16位,年貿易額接近1兆美元。這不僅只是個數字,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是“無與倫比”的。參考下面這些統計數據: 台灣生產了世界上92% 的先進邏輯晶片(10 奈米及以下),佔有全球半導體總產量的55%。台灣供應了70%的智慧型手機晶片,和35%的汽車晶片。在個人電腦和伺服器晶片生產領域,台灣處於領先地位。現今的世界,「半導體」與石油一樣重要,它們為智慧型手機、電動車(EV)和先進武器等等的一切設備提供動力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,嚴重依賴半導體,光是2024年,中國就推出了1,000萬輛電動車,凸顯了對晶片的巨大需求。

如果中國以武力收復台灣,該島的經濟基礎設施可能會遭到破壞,作為台灣經濟基石的半導體產業可能陷入崩潰。這不僅擾亂了中國經濟,還會擾亂到全球供應鏈。中國收回的不是繁榮昌盛之地,而是受損、動盪的領土。這種結果,與北京的理想期待就相去甚遠了。

美國為何反對中國統一台灣?

中國的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強國已經撼動了全球力量平衡。過去10年,中國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30%,深度融入國際貿易和金融,其經濟規模是俄羅斯的10倍並可與美國相媲美。如果中國收復了台灣,將會對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產生深遠的影響: 『台灣的半導體能力,與中國的製造實力相結合,將使中國成為全球市場上更為強大的競爭對手』。

控制台灣將會鞏固中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,從而挑戰了美國既有的戰略地位。不願承受這種發展後果的華盛頓將會立即作出回應:

這些舉動不僅僅會傷害中國,還會為全球經濟帶來嚴重不穩定,影響全球的市場和供應鏈。這場軍事衝突有可能升級為全球危機,美國必定會強化與日、韓、澳洲和印度等國的聯盟,增加其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。如此可能會引發更大範圍的衝突,甚至可能涉及核武大國。中國即使取得了最終勝利,所付出的代價也必將是天文數字,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被毀的長期經濟後果,將遠超過任何短期收益。

總之,表示有“迫在眉睫軍事行動”(imminent military action)之類的想法可能會成為媒體的頭條新聞,但它並不符合中國的長期戰略。這不是一場短跑,而是馬拉松耐力賽,時機、策略和耐心,將決定中國對台灣的態度。

作為一個相信塑造未來的人(*馬斯克),無論是在先進技術或探索火星等的新領域,我認為很明顯最好的結果來自於合作。我認為,顯然最好的結果是“合作”而非“對抗”。如果中國和台灣能夠找到一條和平前進的道路,這不僅對他們來說是勝利,對整個世界來說也是勝利!在此祈望『智慧』與『合作』指引我們的方向。


This website does not store any records of people's browsing histories.
No commercial benefits are intended.